2018/12/26 花蓮五味屋&豐山實驗中學:十年的緣分,我與孩子們的生命交會

文:國企四 陳雨彤
記得國小時,晚上吃飯看著「下課花路米」節目,第一次認識花蓮「五味屋」的故事。除了對酸甜苦辣鹹的「五味」名稱由來特別印象深刻,城市長大的我也心想:原來在後山,有群與我同年紀的小朋友是這樣長大的!好好奇,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和生活?
直到多年後,台大國企的同學與我開心地分享她選修的「人與環境關係導論」課程,有機會與「五味屋」交流發想專題--那似曾相識的名字,才再次勾起兒時記憶。令人意想不到,經過曲折的升學歷程進入台大,與花蓮孩子們並非漸行漸遠,而有機會藉由交流,讓彼此距離更近一些!
終於在今年,慕名而來的自己,有幸、有緣,成為五味屋台大交流計劃的一部分。擔任接待大使的我,希望在「台大的一日午後」,與孩子們我心中萬花筒般充滿故事的台大。
初次見面,一位熱情、一位認真的女孩們,與我一路從舊圖書館(校史館)開始,散步椰林大道,而至新落成的社科院--曾擔任校園導覽的我,不自主地把台大歷史「走」了一遍,終於坐下好好聊聊,改由孩子們帶路,才發現其實引起共鳴的事物,可以更簡單!我們聊起對纏繞畫、舞蹈、運動的共同喜好;驚喜發現樹叢間活蹦亂跳的松鼠,目不轉睛地看著他們毛茸茸的大尾巴;在醉月湖畔觀察黑天鵝、綠頭鴨、大笨鳥的有趣行徑;或只是看著排球場練球的人們,分析兩隊的戰術......。孩子的純真,與擅於發現的眼睛,帶我重新看見校園空間中以往被我忽略,卻如萬花筒般繽紛有趣的片段。再次喚醒記憶,想起小學課本中提到的「當局者迷,旁觀者清」、「這世界從來不缺少美,只是缺少發現。」
交流之中,我不只分享台大校園生活,心底也暗地期望,能勉勵他們未來生涯的發展潛能。恰巧,聊到我兩年前至印度鄉下學校擔任志工的故事,提到當地遊牧民族的小朋友們,一年級就必須離家獨自住校,同時學習英文、印地語、拉達克語三種語言,當地軟硬體設備更是匱乏(沒有廁所只有茅坑,教室只有黑板、桌椅和寥寥數支白色粉筆),孩子們卻在八、九年級就可以流利英語溝通,無比積極向學,對一切知識充滿好奇心,令人備受感動--原來在地球另一端的印度孩子們,在物質條件落後的偏遠山區,卻小小年紀就已如此獨立,甚至比當年的自己更積極地學習!看著她們專注的眼神,希望我從地球另一端帶來的故事,能帶來一點啟發與激勵;如同我多想回到過去,把這個故事告訴當年就讀中學的自己:世界上還有好多同齡夥伴,比你更缺乏資源,卻更努力地前進著,幸運的你,更可以好好珍惜,把握每個機會學習!
夜色漸深,「人與環境關係導論」上課鐘聲響起,便輪到孩子們主講他們的故事了!回想小小年紀的自己,「上台發表」是如登天般的艱鉅挑戰;從小班到高中的他們,卻能一個個鼓起勇氣上台,娓娓道來五味屋從開箱整理到特賣的營運日常、日本聖勞隊等跨國交流、藝術家雲燈合作專案、共生公益村的一個個空間魔法、而至古山宮廟慶創意園遊會募款活動......。跳脫了傳統教育的課本知識傳授,超越了城鄉資源的差距,在社區共譜的一段段故事,都好令人佩服,令人深深認同!孩子們的用心貼心,積極參與,甚至為專案添加靈感,都無比可貴;更令人敬佩的,是顧老師與夥伴們的用心策劃,願意多走一步,只為了讓孩子們有豐富多元的機會,培養合作、策劃、溝通、表達等等重要的軟實力(對未來生涯的幫助,或許遠超出從課本能學到的哪);並「轉救濟為助能(Empowerment)」,進一步拓展到整個在地社群,打造共好!
歡笑合照,與孩子們一起喊出「五味屋,耶!」,手中則緊握著她們貼心致贈的手作小卡--感謝畢老師、顧老師、花蓮豐田、嘉義豐山國中的夥伴、還有每個孩子,促成今天美好的交流。「偏遠但不遙遠,世界不在他鄉」,我真心期盼,五味屋的故事,不一樣的教育方式、共生公益村的理念,能如蒲公英般遠播,在台灣與世界的各個角落遍地開花。或許,面對「令人憤怒的」城鄉資源差距,自己一夕之間能改變的有限,但希望未來的日子裡,能力所及範圍內,我能夠繼續支持、參與這個地方小、理想大的共好計劃!
我與五味屋的緣分,在近十年前埋下了種子;這些年,彼此都已漸漸成長茁壯,促成了今日我們故事的美麗交會。我會久久記得今日的感動,懷抱對這片土地及人們、社區、環境共好的期待,希望不遠的未來,我將有機會親自造訪花蓮五味屋社區,互換角色與空間,延續這彼此生命交會時,互放的光亮!